隨著工業4.0和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三維機器視覺在各個工業領域的應用越來越重要,涉及物體識別、產品檢測、尺寸測量、機器人視覺引導和定位等。在許多“痛點應用場景”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當前“智能”制造業最熱門的技術之一。
“高樓拔地而起”,在傳統機器視覺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3D機器視覺,在國內經歷了大量的積累,正在迎來爆發的時刻。然而,大多數過去的機器視覺產業鏈公司從3D攝像頭硬件集成、機器視覺算法優化等低維度入手,并沒有改變國產3D視覺芯片“缺芯少魂”的局面,一直面對并苦于美國。德州儀器的DLP芯片模塊和美國Nvidia的GPU芯片模塊是國外芯片的代表,供貨周期長,供應鏈不可控,導致芯片“卡殼”難以解決。
科技一體化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中科融和成立于2018年,孵化于中科院。蘇州納米院以MEMS結構光3D傳感模塊切入3D成像市場,提供3D視覺傳感器解決方案,可用于機器人、醫療等領域。公司自主研發的3D視覺智能傳感模塊,完全基于公司獨特的MEMS微振鏡芯片,高精度3D和人工智能算法,完全自主研發的高性能低功耗3DSoC計算芯片技術體系。
作為國內唯一自主研發“MEMS芯片+SOC芯片+核心算法”并能提供完整AI+3D芯片及模組產品的企業,第24屆ITES2023。深圳工業展上,中科融合還帶來了相關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展示。
中國科學整合的模因動力學機構光學技術具有極高的技術壁壘和稀缺性,其核心的3D智能相機模組和模組產品可廣泛應用于許多需要3D建模和空間識別的應用場景,如生物識別、機器視覺、醫學影像、智能家居、自動駕駛、電子游戲、AR/VR設計等。
高精度MEMS激光投影模塊
中科融合SoC芯片算法底層代碼和硬件算子自主開發,集成多個計算加速引擎,能夠實時閉環處理數據,更好地保證光學成像的精度。作為計算芯片,支持多種通用外設,包括攝像頭、千兆以太網、USB2.0/3.0等,可以作為嵌入式系統開發使用。從商業角度來看,這可以低成本為客戶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3D+AI VDPU智能視覺數據處理芯片
中科融合董事長王旭光先生在接受Vico.com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把MEMS微振鏡比作機器的“眼睛”,那么AI+3D芯片可以理解為機器的“大腦”。中科融合最大的特點就是機器“眼睛”的芯片和機器“大腦”的芯片完全自主研發,不會被國外卡住。
中科融和一直堅定踐行“將科研成果轉化為造福人類的市場化產品”的理念。王總表示,相比競品,中科融和MEMS微鏡芯片光機與美國相當。德州儀器的功耗和體積100%被DLP壟斷。而其核心器件VDPU智能處理SoC芯片可以做到。價格降低到1/10,功耗降低到1/30倍,體積降低到1/10。兩款產品完全在國內制造生產,自主可控。
這次深圳在工業展上,中科融合還帶來了工業領域3D機器視覺的典型場景:紙箱拆箱碼垛,機器隨機裝卸。王總表示,雖然傳統工業機器人可以在工廠車間實現上下料、搬運、開箱、焊接、點膠、切割、產品組裝等流程,但在一些特定行業,比如新能源汽車行業,不同批次的產品型號不同、零件不同,大量傳統流程只能依靠人工,難以實現柔性制造。
如何把這些工序交給機械手和機器人?王先生認為,3D機器視覺技術可以賦予機器人一雙眼睛,正是有了3D視覺芯片技術,柔性制造才得以廣泛推廣。目前,國內外多家知名汽車主機廠、零部件制造商、物流頭部企業都成為了中科集成的客戶。
基于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和市場應用的良好表現,中科融合也贏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2022年10月,中科融合獲得新一輪數千萬融資,將主要用于3D傳感模組產品的芯片研發和量產。
談及未來,王先生表示,中科匯聚把自己定位為先進的光芯片。公司產品和解決方案不僅用于工業領域,還用于醫學影像領域。通過3D機器視覺建立人體的三維圖像,然后通過人工智能的方法對人體缺陷進行識別分析,比如兒童脊柱側彎、女性產后康復、瑜伽館的體型識別等。
此外,3D機器視覺和芯片技術作為共性基礎技術,也將廣泛應用于激光雷達、AR/VR設計、生物識別、智能家居、自動駕駛、游戲電影等場景。基于先進的光學芯片技術,中科融合未來將繼續在各個應用領域開疆拓土,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